判断推理

定义判断概要(广东省考不考)

1.定义判断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体现在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等方面,因此,做题时不是去套定义,而是要去分析。

2.根据题目中包含定义的实际个数将定义判断分为单定义题和多定义题。单定义:题干中只有一个概念及对一段对它的定义。

多定义:题干中有多个概念及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常见的有双子型(题干存在2个概念,意思相关或意思相反或容易混淆)、一母一子型(题干存在2 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范围包含另一个概念的范围),还有三子型、一母双子型等。

4.做题方式:先看问法,选择“符合”还是“不符合”;再看定义,常识类定义浏览即可,不熟悉的定义圈画定义要点;最后观察选项,常识类定义直接选择对应选项,不熟悉的定义根据要点来择优选择。

第四十六卷:从“常识”入手

每年都会考几个比较简单的定义题,而每个人又都具有一些基础常识,因此会遇到相对熟悉的概念和定义,一般简单浏览定义,甚至不用看定义,就对相关概念有所了解。此时,快速浏览选项,借助自身常识即可破题。考试时不建议精读,解题速度一定要快。【母题训练】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它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侵犯行为的是:

A、加州某大学一名博士生闯入办公室,用枪击伤自己的导师

B、某中学语文教师批评没有按时完成暑假作业的学生

C、在一场冰球比赛中,甲方队员在抢球过程中不小心撞伤乙方队员D、在经过李某同意的情况下,王某将李某病中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解析】本题选符合项。题干概念“侵犯行为”是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基本了解是什么意思,故选择直接对比四个选项。A 项,用枪击伤导师,读来感觉像侵犯行为;然后对比 B、C、D 项,批评学生、不小心撞伤队员、发病中照片到朋友圈,和A项的严重程度有明显不同,都不像侵犯行为,排除 BCD。再回到定义中验证: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显然 A 符合。故答案为A。

第四十七卷:定义要点法

1.定义要点法:一个定义由很多要点构成,遇到不太好直接理解的定义时,可以从“某个要点”打开解题突破口,逐个将定义中的要点与选项去匹配,一旦出现“不匹配”就说明与定义不符合,全部匹配就说明很可能是符合定义的一项,这种方法称为定义要点法。

2.定义要点主要包含主体部分、修饰部分。

3.主体部分:

①当事人:主体和客体

②属: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③事件:是一个什么事件

4.修饰部分:①表时间:x 个月内,在…时,在…之后,在…之前等②表方式:以…的方式,通过…,运用…方法,依据…③表原因:因为,由于等

④表结果:所以,由此,从而,导致,带来,使得,引发等⑤表目的:为了…、以…为目的等

⑥表条件:只有,在…情况/条件下,如果…

⑦表性质:是…(什么样)…的东西/事件/行为

注意事项:做题时不需要分析文段中的各个部分到底属于哪一类要点,只需要了解要点有哪些即可。

【母题训练】

1.邻避效应是指具有负外部性效应的公共设施产生的效用为大众所共享,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却由设施附近居民承受,进而导致公众心理上的隔阂,引发居民抵制的现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邻避效应的是:

A.某社区一楼业主私自开挖地下室,其他楼层业主认为安全受到影响,集体前去阻止施工

B.某公司拟在格林社区附近修建信号发射塔,但部分居民以信号塔影响风水为由阻止施工

C.某社区原有变电设施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用电需求,供电公司拟在附近修建新的变电设施,但附近居民以会产生噪音为理由阻挠施工

D.某市拟投资兴建一座造纸厂,但相邻胶清市某造纸厂工人认为该厂的修建会影响他们的效益,故前往阻挠施工

【解析】看提问,选择“符合’项。看题干,要点有:公共设施的效用共享,设施附近居民承受风险和成本,公众心理上的隔阂,居民抵制。

再看四个选项,A 项,私自开挖的地下室仅为该楼主所有,与公共设施等无关,不符合要点,排除。B 项,影响风水是主观感受,不属于“风险和成本”,排除。C 项,变电设施是公共设施,产生噪音属于需承担的风险,主体是附近居民,符合定义要点,保留。D 项,造纸厂不是公共设施,相邻市的某造纸厂工人不是附近居民,排除。故答案为C。